深红

“感性世界的外延整个从属于伦理的普遍性、但其内涵从属于美学的个体性;精神世界的整个外延从属于语言的普遍性,但其内涵则从属于孤独者的个体性。”

转载注明作者,其余请自便。

200526 卡尔维诺

“最后来的是乌鸦”“不存在的骑士”“看不见的城市”。

这些标题都是由一些非常有氛围与深意的词语相互组合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就已概述了故事的内容,就已“事先地”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如画一般的场景——卡尔维诺最擅长的——一个场景、一瞬间、一个肖像,极为细腻的刻画补充了短篇小说略显不足的篇幅,甚至较许多长篇小说更让人意犹未尽。

人们在看到xxx的xxx的时候,往往注意到的是后者的xxx,人们注意到名词却往往忽视了形容词,当人们着眼于“骑士”、“男爵”的时候,便自然而然地忽视了“不存在的”、“树上的”和“分成两半的”。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说所想表达的、作者花大笔墨描写的,正是这些“形容词”。

这种写作方式看上去是一种非常讨巧的方法,就好像套公式一般容易,但不然。当有人确实尝试过模仿卡尔维诺的写作风格的时候,就会发现“选择一个形容词”有多么困难。因为这个词首先要“有趣”、能够引起读者拿起书一读的兴趣;其次要和后者所吻合,不能牛头不对马嘴;而最重要的是,要反应一些东西——可以是社会问题、可以是思想矛盾、甚至可以谈“无”——但“无”不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决不能谈纯粹情节性的东西,因为这些故事生存的根源就在于形容词的意义。

评论

热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