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红

“感性世界的外延整个从属于伦理的普遍性、但其内涵从属于美学的个体性;精神世界的整个外延从属于语言的普遍性,但其内涵则从属于孤独者的个体性。”

转载注明作者,其余请自便。

190730 文摘、想象与思考

190728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两个维度,空间是运动的突破性,时间是运动的自存性?
除了轮回和线性的时间,还有什么样的时间存在?
只有现在才是可以把握之物,为什么时间的形式要被规定?
时间不应该是河流也不应该是圆环——时间应该是从水中浮起的泡沫,在“现在”过后又重新归于水中黑暗——一方面克服了线性时间的绝望(科学),另一方面克服了循环轮回时间的绝望(宗教)。
那过去呢?未来呢?
瞬间中浮起的东西里包含着历史,历史将现在顶起,历史在水下准备着将来。
历史是水下的鲇鱼,在水下呼吸着吐出气泡(现在)同时进食过去,有一天将会产生未来。

————
尼采以瞬间时机为核心的圆性时间。尼采说是“相同者的轮回(永远复返)”
“所有直线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瞬间是将来和过去的碰撞。人是碰撞的承受者。”
人都在被历史影响着,人都在展望未来。
真实的时间是由内向外的流逝,空间是由外向内的挤压/吸引。
“瞬间如何有永恒的意义”

————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得到的就只有空间的进入吗?我们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可曾产生什么额外的产物?

—————

人不能坐在河边静静等死,也不能在循环中做永无止境的运动。
虚无不是完全的虚无,在虚无之中是存在着“可能性”并且是含有无数种可能性的,而这种可能性只有此在才能激发,没有此在性的存在是不能从虚无中获得可能性的,自然从虚无中获得什么也无从说起。

——————
雕塑,依旧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感知被局限,被中介化,感官与感官之间无法相通的今天,我们是否要有三个目的?第一个是扩宽感知范畴——将触觉,嗅觉,味觉以及人们常说的第六感。
——————
博伊斯“神秘如一个有一条缝隙的箱子,在科技时代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不用打开箱子就知道其中之物,但是这就失去了人去推理其的能力”所以艺术需要创造新的神话与神秘。
——————
人已经没有说“不要”的权力和能力了,人在加速浪费,人在进入颓废的状态。
海德格尔建议唤起人的“不要”(Nicht-wollen)的能力。
——————
“文化中只有信仰和艺术这种幻想才能带给人以感动。”
——————
“世界的未来是一件人类艺术作品。”——博伊斯

——————




190730
人们常说有的人“无病呻吟”,他们是真的无病呻吟吗。
不,他们不是无病,他们是苦难之人,他们深受各种疾病缠身……
1.人的异化,人变成了机器,群体被分为了许许多多部分——一部分适合做手工活,一部分适合做脑力活——就这样,人被当作机器的齿轮在社会整体的机器里运动。同样,人的感官也被拆解,失去了通感——人在看见一朵花的时候难以想起它的花香,人在看见一块布的时候不知道它的布料摸起来是什么样的——人的感知之间被堵塞,或者说连接被拆散,感知变成了一个个碎块。
2.最大的分割是精神—肉体的分割——肉体的感受(感官)无法反馈在精神中,而精神仿佛营养不良的畸形儿,精神无法给肉体带去建议。而精神和肉体间的地位也有巨大的不平等——人们时刻注意着养生,时刻注意安全——但人们忽视了精神,精神好像鸟巢里那只弱小的雏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兄弟一次次把自己的食物抢走。
3.感官的中介化,人失去了直接感知事物的能力——在电视上的一朵花,永远是从摄影者的角度出发,而观看者就被迫地接受了摄影者的主观——观看者的主观被强制性介入了。如果观者能亲自看看那朵花,观者大概会从各个角度去看它摸它,闻闻它的花香,有的人甚至会带回去做成书签。
4.统治精神削弱——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见证了政治统治到经济统治的转变,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人的第一动因发生了改变——从中世纪的宗教中上帝精神至上变成了上个世纪前半叶的政治中集体精神至上突然转变成经济社会中利益至上——这样一种由精神转变为物的过程让人措手不及,人们的精神原先依靠的事物都消失不见了,精神仿若无家可归的孩子。
在大众听来的“呻吟”声,其实是呐喊的声音,是人们在用力时不自觉发出的声音——智者与天才在尝试着改变这个世界——而大众却无动于衷,甚至嘲笑他们发出的怪异的声响。

评论

热度(1)